四月的风掠过通化二道江的山坳,铁厂镇四道沟村的塑料大棚里,杜晓瑜的指尖拂过垂坠的樱桃枝。手机镜头前,她轻轻摘下颗玛瑙般的果实:"咬下去能听见'咔嚓'声的甜。"屏幕那头瞬间刷过几十条定位咨询,夹杂着外地口音的询问声从棚外飘进来。
这个曾在北京CBD穿梭的都市白领,如今踩着沾满春泥的雨靴在樱桃林间穿梭。八年前和丈夫杨大勇的返乡决定,让这对"跨界"夫妻成了山沟里的科技农夫。他们的大棚藏着让北纬42度长出南国鲜果的秘密——双层覆膜在料峭春寒里织就温床,智能温控系统模仿着烟台丘陵的昼夜温差,沙壤土里埋着发酵三年的羊粪肥。
"尝尝这个,去年刚嫁接的沙蜜脱品种。"杨大勇从枝头掐下颗樱桃,果肉在齿间迸裂的瞬间,甜汁漫过舌尖。他身后,几位沈阳来的游客正踮脚够着高处的果实,孩子举着满捧樱桃在垄沟间雀跃,像捧着春天馈赠的糖果。
这些挂着晨露的樱桃不再需要颠簸的货车。凌晨五点,杜晓瑜的直播间已经涌进三百多人。"现摘现发"的承诺让订单从长三角飞向长白山麓,周末的采摘预约排到了下月中旬。隔壁大棚里,72岁的王老汉守着新承包的草莓棚乐呵:"跟着小杜学手机卖货,咱这老把式也算触网了。"
村口的停车场悄然扩建,农家乐的土灶炖着林下鸡,曾经运饲料的三轮车如今载着拍婚纱照的新人往樱桃园去。暮色降临时,满载而归的游客车里飘出《红樱桃》的旋律,和着山风里的花香,酿成独特的乡村奏鸣曲。
农科院的专家上个月来做土壤检测时,在杨大勇的笔记本上看到密密麻麻的气象数据——这个曾经的建筑承包商,如今能精确说出每棵樱桃树的光照时长。而杜晓瑜的手机相册里,存着从萌芽到挂果的完整影像日记,最新一张是女儿在樱桃树下写生的侧影。
联系人:徐先生
手机:微信:hanyan1819
电话:微信:hanyan1819
邮箱:加微:hanyan1819
地址: 吉林省白山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