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白山下金华乡的温室樱桃红了
十月的长白山区已渐染秋意,金华乡的温室里却依然暖意融融。紫红色的果实压弯了枝头,熟透的甜香在棚里飘散,农人们踩着梯子穿梭其间,竹篮里渐渐堆起玛瑙般的樱桃。谁曾想,这片丰收景象的缔造者,竟是从渤海湾远道而来的"美早"樱桃。
六年前的这个季节,这里的山风还在空荡的农田上打转。几个常去山东贩苹果的乡里人带回消息:烟台人用大棚种反季樱桃,春节前后上市能卖八百块一斤。这个数字在座谈会上炸开了锅,二十几个果农当场摔了烟头:"咱这昼夜温差大,积温不够咋整?""南方的苗到北边能活?"
质疑声里,乡里几个主事的咬咬牙,亲自押车从大连农科所运回三卡车树苗。农技站的王技术员守在大棚里三个月没回家,终于在腊月里拍着大腿嚷开了:"抽芽了!抽芽了!"隔年开春,头茬果子刚下树就被省城的水果商包圆,有个沈阳老板尝过后当场加价:"有多少要多少,这甜度绝了!"
如今沿着乡道往南走,连片的温室大棚在夕阳下泛着银光。凌晨四点,52岁的崔玉梅打着手电进棚查看温湿度,手机里存着烟台专家的视频教程。"这树娇贵着呢,温度低两度就落果。"她边说边利索地疏掉过密的果粒,"去年市里搞品鉴会,咱的果子甜度比烟台原产还高1.2度。"
深夜的大棚并不寂静,循环风机低鸣着调节气流,滴灌管定时吐出温热的营养液。加温设备是前年从辽宁定制的水循环系统,能让棚内维持18度恒温。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功夫,让本该在春末消失的樱桃,得以在年关时红彤彤地亮相北上广的商超货架。
仓库里,刚下树的樱桃正在预冷,明天它们将坐上冷链车,二十个小时后就能摆进深圳的精品水果店。负责打包的小伙子哼着歌把礼盒摞成山,盒盖上手绘着朝鲜族阿妈妮采摘的漫画——这是乡里大学生设计的品牌标志。金华乡,温室大棚,美早樱桃,反季种植,果农,农技,冷链,品牌标志,甜度,丰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