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惠市边岗乡金星村:发展棚膜经济
春日的暖阳斜照进德惠市边岗乡金星村的温室大棚,李万宝弯腰查看草莓番茄苗的长势,叶片上凝结的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。这位有着二十余年种植经验的老农,从二月初就着手育苗工作,眼下这批青翠的秧苗即将迎来装钵移栽的关键阶段。"客户开车半小时就能到地头,刚摘的果子带着露水装箱,中午就能摆上超市货架。"他擦拭着沾满泥土的手套,话语里透着笃定。
金星村的温室集群里,作物品种的混搭种植形成独特风景。李万宝今年在五栋大棚里穿插栽种了草莓番茄、花生和菇娘,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相互咬合,既避免土地闲置,又能分摊市场风险。当记者问及种植秘诀,他指向棚顶新换的调光膜:"去年乡里组织技术培训,这种膜能根据光照自动调节透光率,番茄转色均匀,糖分积累更充分。"
距离李万宝大棚两公里处,汪加喜的黄瓜嫁接车间里弥漫着草木清香。三十多名工人指尖翻飞,将黄瓜嫩芽精准嫁接到南瓜砧木上。这种源自日本的嫁接技术,让黄瓜植株的抗病性提升四成,产量增加近三成。嫁接成活后的秧苗被移入智能温控棚,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温度、湿度数据,与种植户手机里的气象预警系统联动,构建起全天候的生产防护网。
村头的冷链运输中心,凌晨四点亮起的灯光映照着包装流水线。工人们将带着二维码的泡沫箱装车,扫码溯源系统完整记录着每颗番茄从育苗到采收的全流程。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透露,今年新增的预冷设备可将果蔬保鲜期延长五天,这让种植户敢接千里之外的订单。说话间,一辆冷链车驶出村口,仪表盘显示目的地是800公里外的京津冀城市群。
在这个距离县城仅八公里的村庄,棚膜经济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。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,合作社里三十岁以下的"棚二代"占到四成。他们给传统种植注入新思维:有人尝试在抖音直播蔬果生长过程,有人把废弃菌棒加工成育苗基质。当记者结束采访时,李万宝正和农技员调试新到的水肥一体化设备,显示屏上的灌溉曲线,勾勒出这个春天最生动的生产图景。